作者: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程瑞
【內容摘要】
我國小微信貸供給側與需求側具有動態的不對稱性,其中小微信貸消費者專業金融知識與對金融風險的理性認知均匱乏,并且缺乏經營抗風險能力,使得信貸風險和經營風險雙重疊加,更增加了信貸供給側的賦能難度。因此,小微信貸的破局之道在于供需關系由博弈升級為共贏,供給者要將消費者賦能提升至戰略高度,在商業可持續基礎上提升客戶識別和風險管理能力,業務賦能和教育賦能雙驅動,提升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與經營能力,構建共生、共贏的小微信貸新生態。
【關鍵詞】 商業可持續;合適;賦能
我國經濟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服務實體經濟已成為當前金融業的首要戰略使命,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和活力之源,小微信貸從未像當前這樣被社會高度重視。
央行報告顯示,2019年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1.27萬億元,同比增長23.3%,增速比二季度末提升0.8個百分點。其中,銀行作為小微金融主力軍,在小微信貸投放上明顯發力,極大提升了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獲得感”。
但我們同樣看到,銀行服務的依然是小微客戶中的“頭部”人群。廣大“三無三高”(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高成本、高風險、高定價)的長尾小微,包括個體工商戶、自營人士的融資需求依然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小微企業融資仍然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失衡。
結構性失衡體現的是供需的不對稱,背后的原因是多方位的。對于供給側,供給者風險管理意識或識別能力不足,導致不當的信貸供給;對于需求側,小微信貸群體金融能力和經營能力薄弱,無法充分認知信貸產品的復雜性、專業性和風險性。
一、 小微信貸消費者與供給者的動態不對稱
小微信貸消費者與供給者結構性失衡不是靜態行為,而是伴隨小微企業成長階段、信貸供給者能力的發展變化、市場供需結構而不斷變化的動態不對稱。這種“動態不對稱”最終體現為“三個復雜”——自我認知復雜、風險識別復雜、供需匹配復雜。
自我認知復雜,體現在小微企業成長維度。中國小微企業的生存周期約為2.5年,小微企業主普遍缺乏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技能,企業經營風險普遍存在,且經營風險呈周期性的不穩定狀態。伴隨的是小微信貸消費者(小微企業主)對于自身的風險認知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小微信貸消費者對于自身獲得信貸服務的需求往往不客觀,期待往往會偏樂觀。風險認知復雜,需求認知復雜,造成了認知的偏差。
風險識別復雜,體現在信貸供給者能力維度。小微企業風險的復雜性挑戰著信貸供給者,即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這是全球小微信貸的核心難題。小微企業普遍具有“三無”的特征,即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物,在此基礎上,信貸供給者常用的風險識別方式是通過復雜的次級經營數據,甚至只能通過弱金融數據開展風控,依據的是關聯關系,而非因果關系,具有動態的不確定性。
供需匹配復雜,體現在市場供需結構變化維度。這是需求者自我認知和供給者風險識別問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供需結構性失衡。小微企業主認為自己理應獲得高質量、低價格的信貸服務,金融機構往往基于風險考量、成本考量,無法給予滿足。大范圍的無法滿足后,造成市場層面的供需失衡,市場供需無法高效匹配。
雖然這些問題伴隨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監管政策的積極引導、小微經營管理的日漸完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小微經營周期問題、金融資質問題等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小微信貸消費者和供給者的動態不對稱會在今后較長時間內持續存在。
二、 小微信貸消費者的金融能力提升是核心密匙
小微信貸面臨信貸風險和經營風險的雙重風險疊加,小微信貸消費者對于自身的風險認知通常是不全面、不準確的,進而造成小微信貸消費者對于自身“是否適合獲得信貸服務?”、“是否能夠獲得信貸服務?”、“適合獲得怎樣的信貸服務?”等問題缺乏準確的認知。這些認知困難的背后,反映的是小微信貸消費者的金融能力缺失。
世界銀行對于金融能力的定義為:消費者在既定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下,作出明智決定并以最佳金融利益行事的能力。金融能力是引導人們作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金融決策的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心。
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缺失,首先是信貸知識的缺失。我國的義務教育及大學本科非經管類教育的課程體系中,缺乏金融知識尤其是信貸知識的教育內容,商業廣告反而成了傳播信貸知識的主要途徑。小微信貸消費者獲取信貸知識的渠道和內容均長期處于不專業、不系統、商業化的狀態,信貸知識的科學積累自然無從談起。
其次,小微信貸消費者的信貸技能存在缺失。技能的缺失一方面來源于知識的缺失,一方面也由于小微企業主的信貸經驗相對匱乏。我國小微企業的信貸覆蓋率僅30%不到,多數小微企業主從未獲得過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對于小微信貸的產品形態、購買流程、注意事項缺乏認知——在哪兒買?找誰買?買什么?怎么買?買了之后再怎么辦?……信貸全流程的相關技能普遍存在缺失。
此外,部分小微信貸消費者的信貸態度和信貸信心也存在問題。小微消費者的信貸態度通常存在兩個極端,一是非理性借貸、過度負債,二是不愿借貸,或不愿找金融機構借貸。信貸信心相應也極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過度自信,高估自身信貸服務獲取能力,二是缺乏自信,不敢尋求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或擔心自身風險而主動包裝信貸資料。
在這樣的背景下,僅提升供給者的供給能力,定然無法完全解決小微信貸的供需失衡問題,小微信貸消費者的金融能力提升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密匙。
三、 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不容忽視
對小微信貸供給者而言,開展小微信貸成本高、風險大、獲客難,往往較難產生可持續的規模效應,這也是制約我國小微信貸市場發展的主要桎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不強,信貸供給者對于需求者的權益保護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小微信貸供給水平的低下,進而制約小微信貸需求者的金融能力提升。
因此,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不容忽視。關注和保障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才能確保供給者有動力、有能力去踐行消費者保護和賦能。
小微信貸要想實現健康的商業可持續性,必須滿足市場環境、自身意愿、自身能力三方面的要求。
市場環境方面,要在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帶領下,建立完善的小微金融基礎設施,其中包括以小微企業登記信息為核心的企業資訊體系、以企業主個人征信系統及企業征信系統為核心的征信數據體系、以小微產銷數據為核心的經營數據體系,基于這三大基礎設施,在滿足可獲取的前提下,小微信貸供給者可快速具備更準確的客戶識別、風險識別能力。
自身意愿方面,要通過小微金融立法建規、定向降低稅費、定向釋放流動性和資金來源等方式來強化金融機構對于小微信貸的引導,并適當放寬對小微信貸的市場化定價限制、不良率考核限制,將小微信貸市場由“監管型”轉型為“監管型+市場型”,進而提升小微信貸供給者對于小微市場開拓與經營的動力。
自身能力方面,信貸供給者必須提升自身的戰略定位、目標客群與產品匹配、營銷獲客、風險管理能力。一要清晰小微信貸領域的品牌定位,明確目標市場;二要明確細分客群,研究客群需求與特征,匹配開發適合的產品;三要結合小微經營場景,拓寬營銷渠道,提升營銷觸達和獲客轉化的能力;四要不斷健全完善風控模型,精準識別小微客戶風險,并合法合規開展高效的貸后管理。簡言之,小微信貸供給者必須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小微信貸經營與管理能力。
四、 加強小微信貸消費者賦能的解決路徑
加強小微信貸消費者賦能,已成為小微信貸供給者不可忽視的責任與使命,也是支持小微信貸供給者可持續經營的必備前提。加強消費者保護、消費者賦能,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從解決路徑上看,小微信貸供給者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將消費者保護及賦能融入企業經營核心準則。
消費者保護及賦能理應與小微信貸機構的商業可持續性相輔相成,形成正向循環。
首先,小微信貸機構將消費者保護作為核心經營準則;然后,在商業實踐中可同時提升供需雙方的金融能力和意識;接下來,供需雙方建立起可負擔的、適合的健康信貸關系;最后,所有這樣的健康信貸關系,構建起可持續的良性商業生態,供給者和需求者實現共贏。而共贏的結果,會更加促進小微信貸機構重視消費者保護及賦能準則,形成良性的可持續正向循環。
2、搭建KY體系,向合適的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
負責任的信貸關系背后,供給者足夠清晰的自我認知、客戶認知是前提。由KYC、KYR、KYP構建起的“KY體系”成為消費者賦能的必要路徑。
其中KYC即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戶),小微信貸供給者必須實現清晰的客戶準入、合規的銷售宣傳、充分的信息說明,確保客戶符合準入標準、清晰認知客戶畫像。
KYR即Know Your Risk(了解你的風險),小微信貸供給者必須向客戶倡導理性的借貸觀,實現精準的貸前貸中風控及適當合規的貸后管理。
KYP即Know Your Product(了解你的產品),小微信貸供給者要根據客戶及風險的實際情況,設計“負責任的”產品,提供多元的方案、合理的定價、健全的流程及服務。
3、科技賦能業務,將信貸服務過程作為金融能力建設的途徑。
小微企業主在信貸服務過程中,每一次與信貸供給者的觸點,都是一次信貸經驗的積累,都有機會帶來金融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微信貸供給者有責任、有義務更好利用金融科技賦能業務,提升流程體驗,優化必要告知,提供賦能通道,將信貸服務過程作為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建設的途徑。
從信貸業務全流程上看,在獲客及銷售環節,需加強前端客戶風險初篩、產品匹配及如實告知,可提升小微客戶的自我認知、產品認知能力;在貸中風控審核階段,需加大科技應用,簡化客戶體驗,在有限的審核互動中指引客戶明晰核心風險點;在貸后管理階段,需合規經營,確保客戶信息安全,可提升小微客戶的信用經營能力。
4、積極踐行社會及行業責任,開展小微信貸消費者教育及賦能。
小微信貸供給者除在業務環節中賦能消費者以外,可搭建其他兩大賦能平臺。
首先,小微信貸供給者需搭建客戶經營平臺,在該平臺上提供對小微企業必要的賦能和幫助。形式可以采用線上培訓課程、咨詢服務、行業互動等,賦能內容包括經營管理、法律事務、財務稅務、市場營銷、人事招聘等,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非信貸服務。該舉措可增強客戶黏性,更重要的是給消費者全面的、精準的、急需的賦能,間接提升其經營能力,降低經營風險,進而可降低信貸風險,實現供給者與消費者的雙贏。
其次,小微信貸供給者要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可聯合有關政府部門、金融監管單位、權威媒體或其他NGO,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小微信貸消費者教育活動。如在“315”期間可開展“預防‘套路貸’”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走進行業性市場、寫字樓、社區,開展相關教育,實現更廣泛的賦能目的。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關注
麥當勞肯德基掀起打折促銷潮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天津雅迪召回TDT1126Z型電動車 腳踏間隙不合理怎么回事
科創板上市的芯海科技賄賂地方官員獲取政策補貼 凈利潤疑似“參水”
海南免稅店有多便宜 一臺iPhone便宜2000多 每人限購4件